跳到主要內容

為什麼能做到己所欲施於人

聖經 (馬太福音第七章十二節)

「所以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,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」

主耶穌在馬太福音講了以上的話,若孔子教導的是「已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那麼耶穌所教導的就是「己所欲,施於人」了。

這兩者的差別在於,一個是被動的,一個是主動的。舉例來說,一個是不想被人欺負,自己就不要欺負人。一個是自己希望被人關愛,自己就去關愛別人。

唐崇榮牧師說,孔子講的是被動的,人變成兩顆石頭,你不犯我,我不犯你,但兩人永遠不會有接觸。

所以耶穌講的道比孔子又更高了。

以我來說,也許也是大多人的感覺,就是很難做到「已所欲,施於人」這點。這點句子簡短,看似簡單,卻不容易。

比方說,你希望別人主動分享他上課的筆記或工作上的靈感,因為你可以學習到很多,但到了自己要分享給別人時,又會有點猶豫。心中閃過他知道這些點子後,或者技術,會不會更得到老闆的喜愛,爬到我們頭上去呢?考試會不會考得比我更好呢?

再舉個例子,自己有不會的東西時,希望別人花時間教自己,但自己要犧牲放假時間來指導別人時,就會有所評估。

主耶穌教導這道理,其實就是我們做得到的,只是沒信主前,我們不曉得有這本錢。這本錢是什麼呢?可以從主耶穌這句話的前幾句得知:

聖經 (馬太福音 第7章7-11節) 

「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,尋找,就尋見,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因為凡祈求的,就得著,尋找的,就尋見,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你們中間,誰有兒子求餅,反給他石頭呢?求魚,反給他蛇呢?你們雖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,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,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?」

我在大兒子一歲多的時候發現這個道理。兒子當時很小,才剛會站起來和走幾步路。已經脫離副食品了,可以吃一些大人的食物,像是軟軟的餅乾。當他在吃他喜歡的餅乾時,若你在旁邊,或是不太熟的叔叔阿姨在旁邊,他都很願意而且常常主動分給別人吃,甚至常常分到最後,回過頭才發現自己碗裡面沒了。但他也不會因此下次就不分給別人。因為他知道我和太太一定會再給補給他餅乾,他不會缺乏。

我們信主後也是天父的兒子了。就如主耶穌說的,天父會把好東西給我們,我們不用怕把自己的東西,時間分給別人(就像我們希望別人分給我們)。我們失去的,天父肯定會補給我們。我們只管照著主耶穌的教導行就是了。


感謝主!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人都說你好,你就有禍了

路加福音 6章26節「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,你們就有禍了!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。」 2019年7月26日,這天我腦袋一直想到這句經文。 「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,你們就有禍了!」 做人做到大家都稱讚,不是很好嗎? 主耶穌說這句話,不是很奇怪?這該是一個宗教大師說的話嗎? 你努力討好所有人,往往得罪更多人。 如果你真的使所有人說你好,那真的像主耶穌說的「你有禍了」! 因為世上的人不全是善良的義人。(事實上,神從天上往下看有沒有義人,結果連一個人都沒有) 所以你肯定得做一些違背真理的事情,才可能滿足所有人。 朋友為善不欲人知,你替他宣傳了,大家不只感謝他,也感謝你,說你好! 同學做惡事被你目睹,你隱瞞不說也不勸戒他。還說幸好是被我看到,於是他說你人真好! 同事為了賣貨,欺騙客戶來找你背書。你為了同事間的和諧,背書了。於是公司的主管們都因公司賺了大錢,說你好! 人都說你好,代表你做人沒有原則。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。 那我們該以什麼為原則呢?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? 你的原則是自己設定的呢?還是參考誰說的話?我想這是一個信仰和文化的議題。 我記得小時候看蠟筆小新,有一集演到小新一家和鄰居都被持槍的歹徒綁架了,關在一個房間。其中一人趁機奪走歹徒的槍,結果那把槍沒有子彈。歹徒笑著拿出藏在身上的另一把槍說:凡事預備第二把是我的原則。小新接話說,口袋總是準備兩個以上的餅乾免得被小葵搶走是我的原則。接著又有人說吃蛋要配醬油是我的原則,等等等…………大家接二連三的說出自己的原則。 這是突然想到的題外話。 所以,你的原則是什麼?又該怎麼定呢? 和這句經文句型類似的是它的前幾節,6章22,23節 「人為人子恨惡你們,拒絕你們,辱罵你們,棄掉你們的名,以為是惡,你們就有福了!」 「當那日,你們要歡喜跳躍,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。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。」 我們應該以主耶穌的道為原則,耶穌的道,就是天父耶和華的真理。 「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,我來不是要廢掉,乃是要成全。」馬太福音 5章17節 「耶穌說: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藉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。」約翰福音14章6節 要勇敢為不符合真理的事情說不! 惡要厭惡,善要親近。 我想一個真正傳講神國福音,做主耶穌的傳道人或牧師被人討厭是正常的。 因為追隨主耶穌的人,肯定會被一些壞人討厭。 如果大家都喜歡他,他反而要小心了。可能他...

為什麼耶穌說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

    馬太福音  第7章7節 ~12 節   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   因為凡祈求的,就得著;尋找的,就尋見;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  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,反給他石頭呢?   求魚,反給他蛇呢?   你們雖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,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,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?   所以,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,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2節這句:「所以,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......」 你願意人怎樣待你,你也要怎樣待人。換句話說,就是願意別人怎樣待我,我就怎樣待人。這句話讓我想到孔子說的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只是主耶穌說的態度更積極。主動對別人好。「己所欲,施於人」。主耶穌是神,他的道理比身為人的孔子更深。 我想什麼時候會用不願意別人待我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呢? 小孩子肯定不希望別人偷他的午餐吃,但一個沒有人照顧的小孩子可能會去偷別人的食物。因為害怕肚子餓,所以即使不願意別人這樣待他,他可能會這樣待別人。 如果這孩子有正常的父母親照顧,他不會因為怕餓死而偷東西。為什麼?因為他知道早餐、午餐、晚餐,爸爸媽媽都會為他準備的。偶而還有個消夜,下午茶。不用擔心肚子餓的問題後,小孩就不會偷別人食物了,甚至還會把他的食物分給其他肚子餓的人吃。他知道即使自己所有的午餐分給了別人,爸媽還是會準備另一份給他。甚至會誇獎他,懂得照顧需要的人。 所以「己所欲,施於人」的條件是,知道背後有人支持。不用擔心給予別人後,我們會吃虧。耶穌說:「你們雖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,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,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?」 我們信耶穌後,耶穌給我們權柄做神的兒女。我們除了地上的父母親,還有一位天上的父親。這父親是造天地的父親。如果祂答應,有什麼是沒辦法給我們的呢? 當然有時我們向天上的爸爸求的東西,就是得不到。其實不難理解,小孩如果要求每天只吃肉跟飲料,不吃蔬菜和水,爸媽會答應小孩這種請求嗎?肯定不會的。而這小孩年紀很小,以為飲料很好喝,照三餐喝也沒關係,爸媽跟他說這樣不好。小孩也許還會生氣,哪裡不好了?等他長...

不冷也不熱就把你吐出去

聖經 啓示錄 第三章十四至十六節  「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使者,說:那為阿們的,為誠信真實見證的,在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,說:我知道你的行為,你也不冷也不熱,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。你既如溫水,也不冷也不熱,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。」 以上是主耶穌在聖經最後一本書啟示錄所講的警告。 關於不冷也不熱的情形,我不確定對不對,但我想分享我的看法。 熱,不用多解釋,大家都曉得就是對天父很熱情,隨時隨地想著他,教會的事情也很熱心,傳福音很認真等等。 但冷是什麼? 冷到一個地步,聖經教導過的,你都不做了,甚至做反面的事情。 我想用男女的感情來比喻看看。 熱的時候,就是剛交往的熱戀期,什麼都想和對方分享,隨時隨地都想在一起。那麼冷的時候,可能生對方的氣。不想看到他,故意不說話。雖然表面很冷,但因為還生對方的氣,從心思來說,還是在對方身上的。 那麼不冷不熱是什麼狀況呢?就是你好像和對方交往,但心裡卻不常想他,心裡都想著別的事情,工作啦,遊戲啦,總之不把對方擺在第一位。你也不會生對方的氣,對方做了什麼舉動,你也無所謂。看待對方像是班上一個不太熟的朋友,他發生什麼事也不會特別在意,或只在意一下,很快就忘了。這是很令對方難過的事情,他寧願你恨他,至少知道你在意他。 不知道用感情來比喻是不是恰當的,求主指引我更貼切的解釋。 但願我們都是對主熱情的,不丟棄起初的愛心!